芝麻的傳統種植 (種芝麻) 祕技大公開

芝麻是台灣人餐桌上熟悉的香料之一,尤其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黑芝麻更是受到廣泛喜愛。然而在這簡單的一粒芝麻背後,卻隱藏著一段辛勞的傳統農事。今天就讓我們一探芝麻的全程種植過程,感受這項古老的手作技藝之不易。

適合的生長環境

芝麻對生長環境的要求相當嚴格。台灣西南部的氣候正是芝麻生長的理想條件 – 冬季乾燥少雨,春秋兩季溫暖且雨量適中。農民們通常會選在農曆正月至二月的春作期,或六到八月的秋作期進行播種。兩個收成季節分別約落在農曆五、六月以及十一月。其中春作期的產量較高,但卻也得冒著梅雨侵襲的風險;而秋作期雖然回避了雨季,但乾燥環境也影響了產量。

傳統栽培的每一個步驟

  1. 整地:先將原有的農作物全數收割,並用犁將田地翻平。
  2. 施肥:將事先堆置的有機肥料均勻撒布在翻好的土地上。
  3. 開溝:使用特殊的農具在土地上劃出細長的溝槽,溝槽彼此相隔約 25 公分。
  4. 撒種:沿著溝槽均勻灑下芝麻種子,並用鋤頭覆上一層薄土。
  5. 疏苗:待芝麻長至十公分左右,檢視各苗叢的生長密集度,將過於擁擠的苗叢適度疏拔移植。
  6. 覆土除草:疏苗後 9-11 天,將溝旁的土覆蓋在苗株上,並順便除去雜草。
  7. 收割:待芝麻開花結實約 85-95 天後,芝麻豆莢漸轉黃褐即可收割。將芝麻整叢拔起,曝曬在外場。
  8. 脫粒:使用各種傳統手工具如竹盤、塑膠布等,反覆搗打曬乾的芝麻叢,將芝麻子從莖梗上分離出來。最後再使用簸箕等工具除去殘渣。

總結

由上述傳統工序可看出,芝麻的栽種過程十分繁複且費工。早期農民必須經歷層層的辛苦勞作,方能換來一季收成。儘管現代已有機器化流程,但親自動手的傳統技藝如今已幾乎失傳,實在令人惋惜。一粒芝麻雖小,卻凝聚了農夫們對土地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